在人工智能技术革命一日千里的今天,苹果的“创新”,怎么就跟玻璃干上了?
近日,在WWDC 2025上,苹果发布了包括iOS 18、macOS Sequoia在内的一系列新系统更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全新“玻璃质感”用户界面(题图)。然而,当舞台灯光熄灭、滤镜褪去,留给用户的不是惊艳,而是惊吓。
看似高大上的“流体玻璃特效”,实际让人看不清、点不准、用得累。在人工智能技术革命一日千里的今天,苹果公司在发布会前先是发表了一篇实习生撰写的“AI其实不会推理”的狗屁论文,然后隆重推出了“玻璃特效”。苹果的“创新”,怎么就跟玻璃干上了?
苹果设计,开始媚俗了
曾几何时,苹果是科技界的极简教父。Jobs一锤定音的“Less is more”,让世界认识到设计不只是皮相,它是一种功能哲学。
然而今天的苹果UI,在iOS 18和macOS Sequoia上,已经彻底“油”了起来:模糊、透明、漂浮、晃眼的玻璃特效,被无脑堆砌在设置菜单、后台任务甚至天气预报中,仿佛设计团队集体投奔了B站鬼畜区。
用户吐槽集中在三个关键词上:看不清、辨不出、点不准。
无论是苹果“控制中心”的透明面板,还是信息通知的玻璃质感背景,当屏幕背景复杂一点,字体颜色稍浅一点,用户就仿佛在透过一块磨砂玻璃读说明书。
设计师想象的是“科幻沉浸”,用户体验的却是“眼睛抽筋”。
这不是在设计,是在表演。
“玻璃化”的背后,是苹果的创新失语
我们不是反对美学。问题是,这些特效毫无信息价值。
苹果的设计哲学正变成一种“符号化”的自我重复:
从拟物化到扁平化,曾经的每一次转变都建立在功能提升的基础上。
而今天的玻璃特效呢?它不是为了更好用,只是为了更炫目。
苹果已经把“好看”误认为“创新”,把“眩技”当作“进步”。
这就像春晚小品:灯光拉满,滤镜加足,包袱不断,但内容早就空心了。
形式在,精神已死。设计师在自我感动,用户却在苦不堪言。
甚至连Accessibility(辅助功能)爱好者和老年用户也在社交媒体哀号:玻璃特效不是包容,而是视觉暴力。
库克的美学疲劳
过去十年,苹果发布会越来越像一场“视觉秀”。
Tim Cook主导下的苹果,在“工业设计”领域已经进入一种过度自信、内容匮乏的怪圈。
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套流程:
没有重大技术突破 → 设计部门出场“刷存在感” → 推出一套概念化视觉语言 → 靠营销把它包装成“新范式”。
结果是产品越来越不耐用、界面越来越浮夸,用户的情绪则从“期待”变成“防御”。
这种“表面创新、内里空转”的循环,已经让苹果的设计从一个系统性的技术优势,变成了一个PR舞台道具。
苹果不是不会做减法,而是不再愿意为“用户体验”做减法。
因为他们更关心一个问题:这个UI截图能不能在社媒刷屏?
技术上的自暴自弃,苹果连“偷”都懒得了
我们当然记得乔布斯当年那句名言:“好的艺术家模仿,伟大的艺术家偷窃。”
事实上,乔布斯嘴里的“偷”,实际上就是偷窃专利“白嫖”,从初代iPhone开始,苹果就大量白嫖蜂窝技术专利,背后是对黑莓、北电网络、诺基亚、摩托罗拉、施乐、索尼、Palm等公司的专利技术和理念精准“采撷”,再融入自身硬件与生态重构能力,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技术再创造。
那是一种高水平的“偷”,是有判断、有筛选、有工程能力的组合拳。
可今天的苹果呢?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再动脑、不愿动手的科技巨头:
- AI模型靠买来的Mistral拼凑;
- Vision Pro的空间交互抄完Meta就没了下文;
- 自研5G、造车、Siri重构统统跳票;
- 智能手表心率检测、Airpod耳机、无线安全专利技术全靠白嫖,甚至连共达电声、西电捷通这样的“果链”企业都不放过,不但自己不创新,还要砸律师费把创新企业搞死,这不是偷,直接明抢了;
- UI设计干脆就堆素材、磨玻璃、加动效……
苹果甚至连“偷”都懒得偷了:过去是偷来再做得更好,现在是看都懒得看、直接照搬市场流行元素,套壳一层“苹果式审美”就敢在发布会上吆喝“全新体验”。
这不是创新,这是惰性。
乔布斯把“偷”做成了传奇,Cook却把“偷”做成了摆烂。
苹果从“人类科技启蒙者”,变成了一个拿着显微镜研究自己去年发布会视频的庞大公关公司。它不再走在科技的刀尖上,只活在幻觉制造的舒适圈中。
苹果设计沦为“新中式”
更讽刺的是,“玻璃特效”曾是Windows Vista时期被集体批判的“装腔利器”。
现在被苹果反复打磨包装,再塞进所谓“空灵未来感”的叙事中贩卖回市场。
这像极了“新中式装修”:假山、玻璃、灯带、金属拉丝,看起来奢华,实则让人喘不过气。
美是美的,就是住不下去。
苹果的UI现在也一样:看起来很“科技感”,但一用就发现逻辑不通、眼睛吃力、注意力分散。
当视觉美学成为“使用门槛”,所谓的“设计感”就已经变成了一种功能伤害。
而这类伤害,是苹果刻意选择的。毕竟在没有产品惊喜的年份里,视觉噱头是最省事的KPI。
过去,苹果是全世界人机交互的标杆。iPhone首创的触控逻辑、iPad的多任务手势、Mac的Dock栏,都是为“更快更直觉”的操作路径服务。
今天的苹果,却在不断添加操作的冗余性。玻璃特效就是一种。
它没有提升响应速度,反而牺牲了辨识度与精确度。
一位用户在社交媒体写道:“我甚至不能第一眼知道这个按钮是开启还是关闭,它太透明了。”
这已经不再是审美的问题,而是可达性与信息传达效率的问题。
苹果以“设计”为名,断送了自己最核心的产品哲学:易用、直觉、人本。
总结:失去信仰的苹果,只剩表演欲
“苹果变土了”——这是一位老用户对iOS 18发布后的评论。
他不是在说苹果颜色用得不对,也不是字体没选好,而是苹果的设计从深度变成了姿态,从服务变成了姿势。
“玻璃特效”就是苹果设计堕落的标本:它没有让系统更好用,却增加了情绪负担;它不是面向用户的产品语言,而是面向市场的视觉戏剧。
当创新沦为“视觉化的自恋”,苹果也就从科技浪潮的先驱,滑向了“春晚小品式的笑料”——看的人觉得尴尬,用的人只剩无奈。
乔布斯时代的苹果,是技术哲学的艺术品;库克时代的苹果,是滤镜都蒙不住的贪婪与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