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斯克到苹果:谁来把科技资本关进法治的笼子里?

作为跨国技术封建领主的代表,马云、马斯克、库克不再畏惧国家制度和法律监管,甚至开始挑战权力,那么,当权力与技术牢不可破的联盟意外出现裂痕,谁来把科技资本关进法治的笼子里?

马斯克与特朗普的反目成仇,再次引发了“权力技术游戏”的热议:去年马斯克高调拥抱右翼、替特朗普解封账号,重金资助特朗普重返总统宝座,如今却与特朗普公开撕逼,从公开指责特朗普“忘恩负义”,讥讽“大漂亮法案”,威胁让龙飞船退役,到曝光“爱泼斯坦与特朗普”,马斯克胆大包天的忤逆行为甚至让曾收留斯诺登的俄罗斯政府为之忧惧,主动提供政治庇护服务。

这一幕,不只是权力斗争的剧场,更是科技资本反噬政治权力的现实写照——科技公司正从“工具”变成“权力单元”,从“规则执行者”变成“规则制定者”。

事实上,关于“技术封建主义”和“全球主义”与政府主权发生冲突的话题并不新鲜。苹果公司也在重演类似剧本:公然拒绝执行欧盟DMA规定(向应用商店第三方支付继续征收高额苹果税)、在与EPIC的反垄断诉讼中被美国法院以“藐视法庭”启动刑事程序、在中国则操纵司法系统规避专利责任……当马斯克与特朗普撕破脸,当苹果卷入司法腐败,这不是偶发冲突,而是一个更深层的结构性信号:

科技巨头不再畏惧国家制度和法律,他们已开始挑战它。

从马云到马斯克再到库克,这些资本密度极高的科技力量,正在全球范围内重塑规则边界,也让“谁来约束它们”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这正是我们今天必须重新讨论的核心命题:
是时候,把科技资本真正关进法治的笼子里了。


两个超级个体的“警钟”

马斯克,操控着美国的太空、互联网、选举舆论和AI算力,宛如现代版的“科技皇帝”;马云,一度象征中国金融科技突破力量,却在监管风暴中黯然退场。一个在东方被制度约束,一个在西方长期豁免权责。

两国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用“铁腕”阻止资本染指国家命脉,美国则在“市场自由”的旗帜下放任“科技独裁”野蛮生长。

正如评论所言:

“中国早早出手,美国犹豫不决。到底谁更‘专制’?”

如今,一个更加具象的案例正浮出水面:苹果公司,这家全球最赚钱、最神圣不可侵犯的企业,正在成为资本权力全球化“反向控制”国家制度的象征

从美国、欧盟到中国,从“藐视法庭”到“操控司法”——苹果正逐步展露出科技资本脱笼之后对制度边界的系统性侵犯。


苹果的“全球化反向劫持”:从专利到司法

苹果在中国遭遇的专利维权案件,尤其是与西电捷通公司的WAPI标准专利纠纷,揭示了它如何借助跨国资本话语权,通过系统性手段反噬司法流程。

尽管西电捷通在2021年一审中获得1.43亿元赔偿,但根据后续举报、裁判文书分析和仲裁材料披露,苹果通过如下方式重构了裁判结果:

  • 构造“影子判决”:二审虽然维持原判,却在判词中加入模糊的“难谓正当”等非主文性语句,削弱原告对后续侵权销量的索赔权,约4亿元赔偿被“蒸发”
  • 禁止信息公开:苹果代理律所发函要求西电捷通不得公开胜诉判决,理由是“违反保密协议”;
  • 干预司法链条:60位工程师实名举报,称法官在处理过程中引入苹果律师撰写材料并加盖法院印章,一度有法官准备离职加入苹果代理律所;
  • 拖延战术消耗对手:诉讼时间长达10年,期间专利本身已失效,维权变得“赢而无果”。

这不只是个案。据中国知识产权权威媒体《企业专利观察》的系列研究显示,苹果在中国广泛部署“无效+反诉+仲裁+反垄断+舆论控制”五位一体的专利防御体系,其“反向专利劫持”模式形成了制度化套路。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苹果也获得了事实上的制度豁免。2020年起,特朗普政府暂停或限制了《反海外腐败法》(FCPA)的部分执行,放松对本国企业在境外的反腐约束,这为苹果等跨国公司在“灰色空间”施加影响力创造了便利。


对苹果的“全球围捕”

回顾2020年蚂蚁金服上市叫停与马云被“软着陆”,中国对马云的规制,尽管激烈,却有其国家金融主权的合理性。而另一边,马斯克却越来越像一个“系统外个体”,他不仅控制了SpaceX、OpenAI 和 X 平台,还参与总统候选人辩论、操控算法分发,左右AI芯片供给。

在欧美国家缺乏强制规制的背景下,马斯克成为“无法监管的超级个体”;而苹果,则是另一种路径的科技怪兽:它不以人格魅力侵蚀制度,而以品牌权力、资本能力和用户生态反制制度本身

这不是比喻,而是现实:2024年,苹果因违反欧盟《数字市场法案》(DMA),被认定设置不合理障碍阻碍第三方App侧载和支付系统,欧盟监管者认为:

“苹果继续以设计细节和技术借口限制公平市场准入,构成对数字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蔑视。”

几乎与此同时,美国司法部起诉苹果涉嫌构建“iPhone生态壁垒”以排除竞争者,并调查其与谷歌的搜索协议是否构成平台垄断联盟

2025年5月,美国旧金山地区法院又裁定:苹果在与Epic Games案件执行阶段,多次违反法院裁决、拒不履行侧载开放义务,构成“藐视法庭”罪,并启动刑事程序。

苹果的回应依旧是:“我们将积极抗辩。”

但监管者已不再买账。对苹果公司的“全球围捕”正在发生。


司法系统为何成了科技巨头的“后花园”?

以西电捷通诉苹果专利案为典型:苹果对中国司法的不仅是藐视,而是操控——

  • 法院维持原判,却用非主文的附加评论限制权利人进一步诉讼可能性
  • 判词中对专利权人正当索赔行为,模糊定性为“恶意诉讼”
  • 大量裁判文书被迫不予公开,媒体被迫下架相关报道,法律文书成了“品牌战略”的延伸物
  • 北大知识产权学者、苹果代理律师、部分法官之间存在高频交集,引发“司法掮客”网络质疑

司法腐败不再是抽象话题,而是真实发生在“国家法治底盘”上的危机。对中国而言,若不能在制度上斩断资本对司法流程的渗透,则专利维权、创新保护、法治信仰都将成为虚空。


科技资本失控带来的五大系统性风险

在中美科技对抗、数字主权重建、全球数贸规则博弈日趋激烈的当下,像苹果这样的超级公司如果无法有效监管,将带来以下五大结构性风险:

  1. 法律公信风险:如果司法裁判成为资本公关的一部分,国际投资者将对中国知识产权制度失去信心;
  2. 市场运营风险:恶意拖延专利诉讼与拒付许可费用行为将加剧企业对抗,引发消费者不满;
  3. 财政透明风险:苹果在中逃避缴费、低成本利用司法资源,将蚕食本地产业生态的利润空间;
  4. 地缘政治风险:科技公司介入“技术主权”与“数据安全”博弈,将使其沦为中美冲突的工具与代理人;
  5. 信用市场风险:若苹果继续在全球面临反垄断起诉与执行风险,资本市场将重新评估其稳定性与增长空间。

结语:以法治为笼,驯服全球科技巨兽

资本不是敌人,但脱笼的资本就是风险本身。从马斯克到苹果,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问题:

技术已超越了制度边界,而资本却仍在利用旧制度豁免新型责任。

西电捷通案是一次警钟,一家中小创新企业在十年维权中赢得纸面胜利,却差点在程序游戏中全盘崩溃;欧盟DMA案是另一道信号,一次制度力量对科技巨头的集中纠偏;而Epic案的“藐视法庭”刑责,则是全球法治向资本霸权开出第一张“刑罚通知单”。

这是全球性问题,必须以制度回应。

让资本守法,科技守边;让法院只听证据,而不是品牌;让创新者知道——他们不会在胜诉的那一刻,却输光了全部。

“巨兽当困于笼,法律应手握钥。”

这不仅是60位工程师的悲怆控诉,也是一场关于未来国家技术独立与制度正义的抉择。

是时候,把苹果和它代表的全球科技巨头,真正关进法治的笼子里。